處暑秋老虎,休養生息保健康

隨著「立秋」揭示秋季之始,一轉眼又來到下個節氣「處暑」,預告將揮別盛夏難耐的炙熱天氣,要為接下來的秋冬做準備了。

國曆八月二十三日 22:47 進入十二節氣「處暑」,是入秋後第二個節氣。「處」是終止、結束的意思,「處暑」寓意夏暑結束,天氣逐漸轉涼。由於台灣的緯度較低,南、北分屬熱帶氣候與副熱帶氣候,因此必須再等待一段時間才會明顯感受秋涼。目前正值季節轉換過渡期,晝夜溫差大,白天炎熱、清晨與夜晚涼爽,必須留意起居飲食,並且照顧身體健康。

▍留意頭部與腹部保暖,避免寒邪侵體危害健康

俗諺:「秋老虎,毒如虎。」雖然時序已經入秋,但是白晝常常持續高溫,容易讓人貪涼,路上甚至還可以見到夏季露肩、露背與露肚等清涼穿著打扮。然而這時候已經吹起秋風,午後也常有突如來的大雨滂沱,稍有疏忽極可能讓寒邪有機可乘,入侵體內而危害健康。

古人稱人體的頭部為「諸陽之會」,頭部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部位,加上毛孔又常處於張開狀態,容易因為吹風、淋雨,而出現頭痛、暈眩等症狀。平時出門在外可以戴上帽子、生活中要避免淋雨,洗頭後也務必立刻擦乾頭髮,以保護頭部不受寒邪侵襲。

除了頭部,腹部也是強調保暖的重點部位。特別是肚臍,因為皮膚薄,又沒有皮下脂肪組織,所以寒氣容易由此入侵人體。尤其長輩或幼童,更要留心腹部保暖,才不會因為著涼而導致腹痛或腹瀉。為了避免夜晚睡覺時踢被子著涼,可在腹部裹上肚兜,甚至是在肚兜內放入中藥布包,再為健康把關。

▍秋飲食去辛增酸,養生著重去燥、去溼與潤肺

中醫認為「秋主燥金」,所謂「燥勝則乾」、「燥令傷肺」,容易影響肺部與呼吸道健康,或是出現皮膚乾癢等症狀。由於「燥」是這個季節的主氣,加上暑熱未退,又有颱風與大雨攪局,大環境裡「熱」與「溼」交雜,有礙人體健康。因此秋季養生之道聚焦「去燥」、「去溼」與「潤肺」等三大重點,飲食方面則要謹記「去辛增酸」,把握少食刺激辛辣物、多食酸性食物兩大原則。

水是解決「燥」的首要辦法。這個季節要特別補充水分,除了多喝水、適量補充飲料與電解質,居家也可以布置盆栽蒔花弄草,或是擺放水缸養魚或水草,來維持環境裡的溼度平衡,避免空氣「過乾」而加速人體水分流失。至於飲食方面,則可以取材紅豆、薏苡仁熬煮甜品,幫助去除體內多餘溼氣。

尤其過敏體質、容易感冒的人,秋季更要加強呼吸道保養,並且提升免疫力。平時可選擇白木耳、百合、梨子、蜂蜜等食材,直接烹調入菜,或是做成粥品與甜點,來助益身體潤燥並且滋養肺陰。日常保養可選擇取材天然草藥、植物精油製成的油膏或精油棒,來強化皮膚滋潤與養護。

▍早睡早起蓄養陽氣,經常活動身體保持好心情

入秋後就別再熬夜了,日夜顛倒、通宵達旦的夜生活有損元氣,嚴重影響身體免疫力下降。作息盡可能做到「早睡早起」,才能補氣強身,減少體內陽氣損耗。不妨試試老祖先所流傳下來的「睡眠養生法」,利用子(23:00〜01:00)午(11:00〜13:00)時分正值陰陽更迭、人體氣血陰陽失衡之際,好好靜臥休息養精蓄銳,等待精氣恢復再出發。

這時候即將要為冬季做準備了,雖然白晝持續炎熱,但不再像一兩個月前盛夏高溫難耐,居家儘量開窗保持室內空氣流通。至於公共場合或工作場所,因為無法避免不開空調,要特別留心室內、室外溫差,可在進出時配合增減衣物,避免讓身體因為忽冷忽熱的環境而受寒。

清朝詩人陶澹人在自己的詩作〈秋暮遣懷〉中寫到:「秋風秋雨愁煞人」,隨著秋風漸起、天氣轉涼,草木逐漸凋零,大地風景慢慢轉為蕭瑟,讓人容易多愁善感、觸景萌生悲秋情懷,因此必須照顧好情緒。平日可以養成固定運動的好習慣,休閒時也可以安排到戶外走走、晒晒太陽,接受大自然裡陽光、藍天與白雲的洗禮,隨時挹注正能量,讓自己常保樂觀好心情。


▇ 參考資料:






marketing06
正光製藥

正光製藥有限公司於1970年創制,近半世紀的歲月,以『酸痛專家』自我期許,致力於外用中草藥之創新、研發、生產製造、服務及品質的提升,結合現代化生產技術,研發對人體無負擔、天然有效之優良酸痛外用藥品。在臺灣為家喻戶曉之知名企業,熱銷半世紀,是消費者心目中漢方酸痛藥品之知名品牌。

)